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正文

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简介

发布日期:2024-04-08

武汉体育学院1996年成立武术理论研究室,2006年在武术理论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历经20余年来的建设,教研室发展迅速,特色日渐鲜明。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6名专业教师,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其中4人为博士研究生,1人为博士研究生在读,1人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家级裁判6人次,国家级健将1人。

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年均完成30个班次教学任务,共17门课程,包括《中国文化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武术导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医学基础》《武医康复理论与方法》《养生专项》《健身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态能拳》《体能训练》《大学体育(健身气功)》,在线课程《中国武术•武当与少林》和《健身气功•大舞》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赏析》,拥有武术学院常设健身气功代表队。

近年来,学校对学科和课程建设的日益重视,注重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给教研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在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出高质量的武术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先后修订了七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了《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史略》《中国文化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等教材,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教学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同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长期重视课程建设,现有湖北省一流课程6门。早在2014年《传统体育养生》先后被列为武汉体育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武术史》课程被评为武汉体育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课程被评为武汉体育学院校级优质课程,《健身气功·易筋经》先后被列为省级视频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新增在线课程《中国武术•武当与少林》《健身气功•大舞》研究生院全英文课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赏析》,在线课程《中国武术•武当与少林》获得湖北省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优秀教学改革案例和湖北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大赛“优秀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研室老师获得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多次获武汉体育学院“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三育人”、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教研室集体获得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课程建设贡献奖”,并多次获得武汉体育学院“优秀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是全国样板党支部。

教研室获得了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编创与推广研究》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健身气功·易筋经的传播与推广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成果推广奖三等奖,这些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科研成果得到认可的里程碑。在校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奠定了我教研室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教研室教师入选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资助项目、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方向带头人,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子”计划项目,获得湖北省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3项,指导硕士生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获得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三等奖2项,获得第一届“体彩杯”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创意设计组优秀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教研室老师任健身气功·易筋经课题组、健身气功·大舞课题组的负责人,完成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并多次荣获省、市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体育总局“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

传统体育养生学科方向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组成部分,2002年开设《健身气功》选修课、必修课,2007年开设养生专项课。以守正创新,历史传承和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推动全民健身为己任。目前已挖掘编创四种健身气功,成为全民健身项目,自2001年先后完成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大舞、明目功(成人版)、二十四节气养生功的编创研究,纳入国内外推广项目。以石爱桥教授为主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课题研究,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从武汉体育学院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系列教学成果,获湖北省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编创大舞贡献奖、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技术三等奖、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全民健身优秀项目一等奖”等。

国家体育总局派遣本团队120多次出访教学,到6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健身气功。约600多万人习练,在国内共有36000个健身站点。在疫情期间,教学视频,在学习强国等多媒体平台展播,走进方舱医院,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引导大众居家健身,深受人们的喜爱。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体系,近5年来,代表湖北省、学校参加国家级比赛,气舞获第十三届全运会金牌,易筋经获第十四届全运会金牌,近5年来获第一名32人次、第二名18人次、第三名12人次。省级比赛第一名12人次等。2017级养生班全班同学,代表学校参加2019年全国健身气功大赛,获气舞项目一等奖,(自创动作、自配音乐、自己设计服装、自己设计LED动画)。教材建设形成体系,先后出版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大舞》的中文版、英文版、法语版、德语版;《健身气功·明目功》成人版,《中医学基础》等教材。同时,构建了《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健身气功·易筋经》线上课程,于学银在线开课,目前已有300万多人次在线观摩学习。有500多所高校应用《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教材,开展健身气功教学。在2021年武汉体育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优胜奖,在2022年湖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是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在本项比赛中唯一的奖项。在“体医融合”“体养结合”中把健身气功纳入为主要的体育康复方法。

作为全国高校中目前第一个专门从事武术理论与养生教学和研究的教研室,我们还十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资料,特别是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工作,武术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现有图书两千余册,音像资料近200盘。体育养生健康促进与文化传播实验室拥有设备:Equivital运动生理多参数实时检测系统一套,PeriFlux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一套,ergoline多功能有氧功率自行车一台。

为了实现培养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改善学历和职称结构,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实践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推动教研室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版权所有:© 武汉体育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喻路461号  邮政编码(P.C):430079

武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