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历
(一)简历介绍
张克俭(1940-2008),回族,公元一九四零年一月七日生于甘肃榆中,二零零八年十月三十一日归真于武汉,享年六十八岁,他是我国当代武术家、技击家,武汉体育学院教师,是通备武学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之一。
张克俭生于寒门,自幼嗜武,禀赋出众,先后拜师于富祥、郑东海、方学礼等民间武师习武,幼时于兰州白塔山从武当山童子李道仙师了解丹功。1959年,同师兄王德功拜于马颖达老师门下,精研通备,经数年苦练,习得通备武学真传。后又从西北棍王罗文源习得陇原棍法,从杨松山先生学习拳击劈刺术,通臂大师张群炎先生拓展其劲力,兼得其善,艺乃大成,凡甘肃、全国历次赛事,成绩靡不优异。1965年其代表甘肃省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获优秀奖,后与于海等十二名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集训,且长期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国际外宾等进行武术表演。1982年,调入武汉体院武术系任教,且在武汉体院任教二十余载,其《番子拳》《劈挂拳》等优秀武术项目就被纳入武术学院专业特色课程,在本科教学和专业运动队训练中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业余时间,张克俭先后担任十多部武侠电影的导演和指导,如《南拳王》《黑匣子喋血记》《峡江疑影》《圣殿幽魂》等等。
张克俭所练拳种以西北武术为主,套路演练刚猛爆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表演气势凌厉,演练时更是给人以“千军万马不可挡”之势的压迫感。在其整个技术体系中以演练的番子拳最为突出,在动作上硬起硬落、快而不乱、上翻下转、连势迅猛,身法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步法快捷、手法密集动作往返连环、衔接迅疾,招式严密、整合为一,气势磅礴、发劲雄厚。被国内外武术界人士誉称为“武术奇才”,“番子拳王”。
(二)社会任职及获奖荣誉
曾担任中国传统武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协会湖北武术协会委员。
2000年退休,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授予 “一代宗师”荣誉称号。
2015年28日,“兰州市十大武术名家”暨“百位武术优秀老拳师”命名表彰大会在兰州市二十七中举行,经过全市各县区、武术组织的推荐,通过展演和投票评选,最终从公示的十余位武术大家中评选出张克俭等十位为兰州武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已故武术家,授予“兰州市十大武术名家”称号。
二、生平经历
1940年,张克俭出生于甘肃榆中县一户农家,两岁时随父母一路乞讨来到兰州。6岁时被送进学堂。在学堂结识了同样痴迷功夫的王德功(后成为甘肃省武协副主席),两人经常一起练武。
张克俭7岁时与王德功一起向在街头卖羊血的商贩官富祥拜师学武术。一年多后,两人又拜武师郑东海为师。后来郑东海把两人介绍给方学礼。方学礼曾拜一代武术宗师马英图为师,学习八极拳和劈挂拳。
1959年,马凤图(马英图之兄,两人开创了通备拳法)让马颖达将张克俭、王德功收入门下,张克俭精研通备习得通备武学真传。后来张克俭又在马凤图的挚友、前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杨松山门下学习拳击劈刺术,并随马凤图内弟,“西北棍王”罗文源学得中国西北棍术的精粹,又经通臂大师张群炎先生拓展其劲力,兼得其善,艺乃大成,凡甘肃、全国历次赛事,成绩靡不优异。
1965年其代表甘肃省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获优秀奖。随后张克俭、于海等十二名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集训,且长期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国际外宾等进行武术表演。
1967年,回到兰州,在工厂当钳工,工作之余遍访国内名师。
1980年,在武汉体育学院读研究生的师兄杨宝生,将张克俭介绍到武汉求学。
1982年调入武汉体院武术系任教,且在武汉体院任教二十余载,此后多次担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代表队总教练,并参加了全国多种级别和形式的武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1982年,中国新闻社下属的南海电影公司想与香港某电影公司联合制作一部电影《南拳王》,于是他们找到并邀请张克俭担任武术导演。张克俭欣然答应,从此开始先后担任十多部武侠电影的导演和指导,如《黑匣子喋血记》《峡江疑影》《圣殿幽魂》等等。将传统武术技击的打法搬上了银幕,通过影视向更广大的人民传播了武术。
1990年代,应邀到全国各地和海外讲学。
2000年退休,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授予 “一代宗师”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30日病逝。
三、传承弟子
张克俭先生个人德才、武学造诣影响了几代的武术后辈,桃李遍于天下,子嗣弟子,皆承衣钵,其极具个人特色的武术技术及极高的武学造诣一直滋养着武术学院的师生。
赵长军(十届全国冠军)、楚凤莲、李彦龙、武冬、杨建营、马文国、刘鹏等;
湖北队:向凤琴、翟贵奇、罗竞、王晴利等;
武汉体育学院:任军、周宏安、李静、秦子来、喻德桥、梅汉超、华桦、周英桃、周德华、肖勤、戴凤珍、徐世龙、王飞、张建军、张建民、贾海如、舍银鸽、朱月明、梅林琦、武莉、王继娜、丁传伟、李远伟、谢乒乒、李娅楠、梁忠、李珂、李妮、王勇华等。
四、代表性论文
1.张克俭,赵国庆. 番子拳的内容与分类的整理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第一作者), 1996, (04): 49-53.
2.张克俭. 论番子拳名的“番”与“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第一作者), 1994, (04): 80+96.
五、出版书籍
《中国武术史话》,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